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北京体育大学,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2020年10月1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新生参观了北京体育大学校史展览馆。
听书记回信,激学子奋进
走进校史馆,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给2016级冠军班学生的回信,回信虽短,却字字珠玑。241个字浓缩成一篇精华,饱含着深厚的情感,放射出理性的光辉,彰显了崇高精神的志趣,同时,回信紧扣时代主题,向我们传达了体育人的初心使命意识。
如今,总书记在信中提到的“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正激励着每个北体人以实践谱写梦想,演奏“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美丽乐章。
走校史长廊,品时代记忆
1953年,秉承着“内强人民体质,外争国家荣光”的初心,第一代北体人建立了学校。
这里是先农坛精神的发源地。北体成立之时,新校址还未完工,开学典礼便选择了先农坛体育场为临时校址。第一代北体人席棚里就学,看台下安家,形成了“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先农坛精神。
这里是女排精神的摇篮。“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刻骨钻研、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不仅是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而北京体育大学青训班的杨希、徐招娣、曹慧英便是国家女排”五连冠“的功臣。
我们经历过挫折,也抓住了机遇。学校成立前期,由于某些原因中断了办学,但学校教职员工依然坚持在逆境中探索和进取。1969年,学校开始恢复办学,正本清源,各方面工作全面恢复并走上正轨。2003年以来,北京体育大学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北京市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我国体育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学校建校50周年、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等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贯彻第十届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加快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步伐,以“211”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思路,开阔超越式发展。
我们绘就了蓝图,也正书写着未来。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昂扬的姿态,深化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学校从传统经验型体育大学向现代科技大学转型,从以夏季项目为主的体育大学向夏季冬季项目全面发展的体育大学转型,从本土化体育大学向国际化体育大学转型“三大转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大学+基地”发展主线,全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和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校史之荣光,予万丈光芒
每个北体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校,学校的发展也依托于每一个个体的进步。了解这段校史,看清发展趋势,将个人发展轨迹与学校发展轨迹对接,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学校乃至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在开阔的未来中,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为中华民族扛起青春责任,做强国时代的接棒人。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同学们参观完校史馆的感受吧!
20马院本1班林艺铮:参观校史馆,心情是激动的,热血是沸腾的。因为我们和体育人离得那么近,因为我们始终被“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振奋着,被习近平总书记给冠军班的亲切回信鼓舞着。作为马院的一名新生,在“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精神的感召下,我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知识,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0马院本1班蔡粤蒙:通过了解校史,更增添了我对学校的热爱,我校之所以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这与我校良好的学习氛围,齐全的教学设施和精良的教师团队是分不开的,而我们更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将自己伟大的理想付诸实际。北体的岁月如歌,而征程漫漫,风华正茂的我们必须努力,让北体做新时代弄潮儿!
20马院研究生班王一凡:我本科是在北京体育大学度过的。四年前,我们参观了校史馆,四年之后,我又一次来到了这里。与上次相同的是,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仍然在展览板上散发着历史的光芒;与上次不同的是,展览的内容更新了“北京八分钟”、我校参加国庆70周年的道具等内容,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我感到无比的骄傲。现在的智慧教室让我感到了历史与现代科技的紧密融合,不仅有图片、声音,还有视频,代入感极佳,希望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我们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增光添彩。
作为北体人,我们有责任了解北体光荣的发展历史,找寻红色的文化基因,有责任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在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乃至文化强国建设当中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北体马院人,我们不仅要深刻研究“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还要研究具有北体特色的“学校发展史”和“体育发展史”,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加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灵活运用,以理论指导实践,发挥专业作用,提升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