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评选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20〕14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了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本科教学管理人员的申报和评选工作。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与体育院校特色思政课育人团队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这为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发挥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的评选工作是北京市教委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支追求卓越的教学团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与思政课改革创新。
我院于2017年11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班,首届方向班培养效果良好。2018年招收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30人,2019年招收26人,2020年招收29人,成为全国首批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八大院校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跻身全国高校前列。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与体育院校特色思政课育人团队于2017年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方向班时组建而成,核心成员为原理教研室和其他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为2018年顺利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和体育院校特色思政课创新提供了师资保障。
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对标,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育人团队,每周坚持教学集体备课制度,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四大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
一、勇于承担新开课程的挑战精神和担当精神
“学院的任务就是我的任务!”
秉承着北体校训“追求卓越“的精神,团队成员面对新课带来的挑战,从不畏难。自2007年学院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以来,团队成员在承担大量研究生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专业(占课程总量的46%)的情况下,还承担了大部分的本科生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课(占课程总量的54%),且95%课程为新开课或重新备课。所有成员在工作量超负荷的情况下从未推脱,总是欣然接受。
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冠军班回信中“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的精神,团队教师在疫情防控期间,结合疫情开展教学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开学初制定了“抗击疫情:北体人在行动”思政课实施方案,鼓励教师用好战“疫”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并组织疫情哲思、正能量百分百、抗疫征文比赛、史海战疫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科研方面,团队教师结合疫情防控在人民论坛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平台发表了多篇文章,编写了马学科思政课建设的文库读本。
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使命意识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冠军班回信中“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团队积极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需要和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任务,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规划学术方向和科研蓝图,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科研团队。近五年获批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不仅在马克思理论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有力支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和思政课建设,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体育学交叉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理论研究方面,承接了国家体育总局实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化强国战略任务“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有力支撑了国家队备战奥运思政课体系的探索和创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为国家体育总局“防疫情保备战”提供服务,制定了国家队抗击疫情备战东京奥运会理论宣讲实施方案,利用北体传媒演播室和网络中心技术平台提供了13个专题的云课堂直播课,为探索构建国家队思政课体系、备战2022年冬季奥运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为重的大局意识和牺牲奉献精神
团队负责人李红霞教授说:“学生们选择了北体马院,我们要对得起他们!”三年来她带头熬夜备新课,其他成员毫无怨言,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所有课程的备课任务。
三、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在新课任务十分繁重、现有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开创了以课程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的授课新模式,完成了任何个人不可能完成的新课教学任务。
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和特色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师资的主干力量,团队成员出色地完成了70%以上新开课程的首轮教学任务,带领学院度过了艰难的三年创业期。不仅如此,在新课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他们还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和育人特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
七大先进有效的育人体系
学院积极探索三全育人体系,初步构建了七大有效的育人体系:课程育人、经典育人、实践育人、国际化育人、文化育人、信息化育人、科研育人。
一、课程育人:精心打造课程体系
在课程模式上凸显体育院校特色
积极挖掘体育思政元素,探索体育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本团队立足于我校的体育特色优势资源,把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同时开展“4+1”(篮球、排球、足球、冰雪、武术)课程思政模式探索。目前已经推进了“冰雪场上思政课”和“女排精神”双融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北体马院副院长陈世阳老师与冰雪专业张昊老师联袂共上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创新性地运用“3+X”教学模式,并于2020年10月30日入选为国家级思政金课。
北体马院副院长陈世阳和冰雪专业张昊老师联袂共上思政课
2019年9-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女排精神研究”课题组成员与排球学院排球教研室联合集体备课,研讨女排精神如何融入到排球专业课、普修课教育教学中。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与冰壶教研室共同研究冰壶训练课程如何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女排精神研究”课题组成员与排球学院排球教研室联合集体备课
学院打造了“奥运冠军上讲台”等系列品牌活动,联合冠军班党支部邀请宫金杰、邓琳琳、杨昊走进思政课堂,进行十九大精神宣讲,分享体育故事和女排精神,发挥朋辈引领的明星效应、励志作用。用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敢于胜利、团结写作等中华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在教学内容上拓展“三度”空间
注重“三度”,即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思想高度和文化厚度。以中国哲学史为例,该课程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先行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精神根基,为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从知识、价值、境界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既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脉络,也传承中国哲学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宇宙观念、人生智慧、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引导学生将内化的哲学精神外化为为修身处物的自觉,培养内圣外王的精神气度。同时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通过聆听书法中的哲学智慧、参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体验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体悟与认知。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六性”统一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探索全员参与高效互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尽快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通过问题导引实现启发式教学,坚持参与互动式教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全员参与、即时反馈的高效互动,同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故事化、生活性话语表达方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众化,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
二、经典育人:提升理论学养
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我院将阅读经典纳入本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创新实践环节,参加阅读经典活动,坚持“每日打卡读经典”6个学期以上可获得2学分,同时也纳入思政课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使经典阅读和师生每日打卡读经典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课程全面推进到全校公共思政课。2020年9月启动的每周线下读书会从线上读书打卡延伸至线下学术探讨,使经典阅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课堂充分引入经典化教学,结合经典段落章句讲解知识要点,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课后督促学生完成经典阅读的读书报告并反馈指导意见;教师根据经典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教学实践及理论思考,申请思政课、专业课教学各级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
三、实践育人:传承红色基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设置了8学分的革命传统教育,旨在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践活动地点为井冈山、延安、遵义、西柏坡四大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采用现场体验、实地访谈、专家报告、撰写实践论文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遵义精神、西柏坡精神。每次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需提交1篇实践论文。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公示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中,我院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入选国家级社会实践类专业金课。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五四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展览和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更加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艰辛历程,同时也领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探寻救国之道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四、国际化育人:开拓国际视野
团队连续两年申请了国家外专局的高端外专项目"俄罗斯人眼中的列宁与十月革命"、“民族思维的哲学俯瞰”,举办了两次国际会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体育人的命运共同体”。促成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和国立人文大学与学校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与学习环境,为学生后续申请联合培养项目及海外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助推学院逐步建立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的教学科研体系和课程建设。
通过上述的国际化交流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艰难与新时代建设成果的来之不易,进一步从思想上夯实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国际化工作的有序推进使学生置身于全球视域和整体意识中考察中西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的意义,聚焦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多元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及其与西方政治理念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理论视野,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五、文化育人:夯实文化底蕴
在红色文化育人奠定立德树人的基础之上,本团队坚持传统文化育人和体育文化育人。
传统文化育人彰显团队教书育人的传统底色
中国哲学史特色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课堂和体验践行的有机结合,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人生态度推广至生活应对等方方面面,使学生从知识习得上升至价值认同、境界提升等层面。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思考,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思政课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在内容和体系上加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利用本校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开展的实践教学“书法中的哲学智慧”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使一些学生对中华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体育文化育人突出团队育人的行业亮色
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体育思政资源充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冠军精神”引领人、“体育精神”塑造人、“志愿精神”培育人,使学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体育强国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立志报国、努力奋斗、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其中,“冠军文化育人”荣获教育部思政课“文化育人”精品项目。
六、信息化育人:打造智慧课堂,实现精准教育
超星数字马院智慧教学系统平台不断完善
学院购买的超星数字马院智慧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开课、电子书等资源;超星无纸化考试平台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阅卷效率,而且逐步完善了期末考试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配比例;超星平台日益完善的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两类作业)模块式提交系统和学术不端检测监控系统有效规范了学生的学术写作,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剽窃等不诚信行为,促使教学整体环节的信息化,并将逐步实现智慧教学的目标。
PI(同伴)教学法实现3.0版升级换代
学院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采用PI教学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参与互动式教学法深度融合,在2017-2018年秋季学期用手机教具“雨课堂”取代传统PI教学法中的电子表决器,实现了同伴教学法的技术升级。2019年下半年,学院在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借助超星平台探索对PI教学法的3.0升级,直接统计到平时成绩中,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新优势。
依托信息技术推进云教材与云课堂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核心基础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和硕士研究生专业核心基础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教学存在缺少好教材的难题,因此,学院利用云教材和云课堂的建设来充分发挥现代先进教育技术智能云的特点,随时更新完善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利用现代微媒延展思政课教学时空
“北体马院”微信公众号及其报道思政课教经验等学术活动信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相遇思修课”微信公众号通过推送学习资料,开展思想动态调查,解答学生困惑,展示优秀作业,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形形策策”微信公众号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服务,及时报道外请学术名家的讲座内容。
七、科研育人:快速转化研究成果,将学生纳入科研团队
将女排精神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内容
以女排精神为基点,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大建设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在排球专项课教学过程中,使排球专业学生在学习排球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我国女排精神的内涵、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认识到体育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真正理解“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做“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中,结合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专业与特色,在树立远大理想、承担社会责任、继承发扬中国精神、培育职业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结合女排精神,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课教学
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结合所学专业,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讲授讨论,有使学生在比较视阈下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理解。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课堂,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并转化为教学内容
为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教研室开创以可成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的授课模式,每个课程教学团队少至2-3人,多至6-7人,每人认领至少一个专题,并根据转体展开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专题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中,充分考虑到团队中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特长,发挥分工协作出效率的优势,最大可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组建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课题项目带动马克思理论专业学生学科研写作。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纳入学校整体科研管理工作当中,组织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了解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研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防止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又能促使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迸发出新的科研灵感。
优秀教师团队荣誉称号的获得不仅提升了我院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激发了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而且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争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我院将以此契机,持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探索出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马理专业培养模式和思政课教学体系!